排序算法是《数据结构与算法》中最基本的算法之一,下面价绍了七种排序方式,分别是插入排序、希尔排序、选择排序、冒泡排序、归并排序等,附加源代码
1.冒泡排序
算法步骤:
比较相邻的元素。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,就交换他们两个。
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,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。这步做完后,最后的元素会是最大的数。
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,除了最后一个。
持续每次对越来越少的元素重复上面的步骤,直到没有任何一对数字需要比较
C源代码:
1 |
|
2.选择排序
算法步骤:
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(大)元素,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。
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(大)元素,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。
重复第二步,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。
下面我写了两种,我觉得第一种比较直观易懂
C源代码:
1 |
|
3.插入排序
算法步骤:
将第一待排序序列第一个元素看做一个有序序列,把第二个元素到最后一个元素当成是未排序序列。从头到尾依次扫描未排序序列,将扫描到的每个元素插入有序序列的适当位置。(如果待插入的元素与有序序列中的某个元素相等,则将待插入元素插入到相等元素的后面。
C源代码:
1 |
|
4.希尔排序
算法步骤:
选择一个增量序列 t1,t2,……,tk,其中 ti > tj, tk = 1;
按增量序列个数 k,对序列进行 k 趟排序;
每趟排序,根据对应的增量 ti,将待排序列分割成若干长度为 m 的子序列,分别对各子表进行直接插入排序。仅增量因子为 1 时,整个序列作为一个表来处理,表长度即为整个序列的长度。
C源代码:
1 |
|
5.归并排序
算法步骤:
- 申请空间,使其大小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之和,该空间用来存放合并后的序列;
- 设定两个指针,最初位置分别为两个已经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;
- 比较两个指针所指向的元素,选择相对小的元素放入到合并空间,并移动指针到下一位置;
- 重复步骤 3 直到某一指针达到序列尾;
- 将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直接复制到合并序列尾
C源代码:
1 |
|
6.快速排序
算法步骤:
-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元素,称为 “基准”(pivot);
- 重新排序数列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,所有元素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(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)。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,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。这个称为分区(partition)操作;
- 递归地(recursive)把小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和大于基准值元素的子数列排序;
C源代码:
1 |
|
7.堆排序
算法步骤:
- 创建一个堆 H[0……n-1];
- 把堆首(最大值)和堆尾互换;
- 把堆的尺寸缩小 1,并调用 shift_down(0),目的是把新的数组顶端数据调整到相应位置;
- 重复步骤 2,直到堆的尺寸为 1。
C源代码:
1 |
|
我的github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zhajianliang/sort-algorithm.git
个人博客地址:https://zhajianliang.github.io
参考地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6%92%E6%B3%A1%E6%8E%92%E5%BA%8F
参考地址:https://github.com/hustcc/JS-Sorting-Algorithm/blob/master/1.bubbleSort.md